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01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译文】
少有人活动,只有桂花无声地飘落,夜里一片静谧,春天的山谷寂寂空空。明月升起,惊动几只栖息山鸟。清脆鸣叫,长久回荡空旷山涧。
【简介】
《鸟鸣涧》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组诗《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中的一首五言绝句,全诗描绘了春夜空山幽静而美丽的景色,整首诗以静为主,又不失动感,极似一幅风景写生画。诗人用花落、月出、鸟鸣等景物以动衬静,突出地显示月夜春山的幽静,生动地勾勒出一幅“鸟鸣山更幽”的诗情画意图,展现了自然之美与宁静之境。全诗虽旨在写静,却与动景相结合,这种反衬的手法极见诗人的禅心与禅趣。
02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
独自闲坐幽静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简介】
《竹里馆》是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绝。诗中前两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描绘了诗人独自在竹林中弹琴长啸的情景,尽显悠然。后两句“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则通过明月相伴,凸显出诗人的孤独与环境的清幽。全诗语言简净,以自然之景与诗人的活动相融合,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喜爱与享受,展现了诗人晚年淡泊名利、寄情山水的精神追求。
03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译文】
空阔的山林里看不见人,只听见有人说话。夕阳返照的光射入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简介】
《鹿柴》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此诗主题为描绘鹿柴傍晚的幽静景色,展现山林的空寂幽深。内容上,先写空山不见人却闻人声,后绘夕阳返照深林及青苔之景。写作手法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如用“人语响”衬山林寂静。前两句突出山林空寂之感,后两句为山林增添一抹余晖亮色,却更显静谧。该诗自然清新,意境深远,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感受融入空灵景色描绘中
04
《杂诗》
君自家乡来,应知家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译文】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
【简介】
《杂诗三首(其二)》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的五言绝句。诗中写久客异乡的游子偶遇故乡故人,一连串询问中,聚焦于“寒梅著花未”这一细节。诗中没有过多修饰,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自然流露。开篇简单的问询,引出下文对故乡事物的关注;结尾对寒梅的询问,看似平常,实则饱含着对故乡深深的眷恋。此诗最大特点在于寓巧于朴,以质朴的语言、寻常的生活场景,表达出真挚而深沉的思乡情,成为思乡题材诗作中的经典,千百年来引发无数人的共鸣。
05
《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译文】
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西坠把柴门关闭。待到明年春草又绿的时候,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
【简介】
《送别》是唐代诗人王维所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开篇以简语点明送别主旨,平淡中见真意,奠定含蓄基调。诗中独到在于,未过多描绘送别瞬间,而是聚焦友人离去后主人公的举动与内心:或伫立目送,或轻抚信物,沉浸回忆。尤为动人的是,寄托了对来年春草重生时与友人重逢的期许。这种超越当下、寄情未来的写法,拓宽了意境,使情感表达更深沉、有层次,展现了王维的超凡笔力与深邃情感。
06
《红豆》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译文】
红豆生长在阳光明媚的南方,每逢春天不知长多少新枝。 希望思念的人儿多多采摘,因为它最能寄托相思之情。
【简介】
《相思》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五言绝句。全诗围绕红豆展开,运用起兴,双关、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首句点明红豆产地,次句以“发几枝”质朴设问,暗寓情思,第三句劝友人多采撷,末句强调红豆最能表相思,表达对友人的深切思念。此诗风格明快又委婉含蓄,语浅情深。以红豆这一常见意象,将抽象相思具象化。当时便被谱曲传唱,流行江南,成为表达相思之情的经典之作,极具艺术感染力。
07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
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简介】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王维少年时期创作的七言绝句。前两句以“异乡”“异客”的叠加,直写游子孤寂,后两句通过遥想亲人登高插茱萸的场景,反衬自身漂泊的遗憾。全诗语言朴素却情感浓烈,尤以“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成为千古绝唱。此诗不仅展现了唐代重阳节俗,更以普遍人性洞察,成为中华文化中思乡主题的典范之作。
08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译文】
渭城早上的雨润湿了路面的尘土,客舍旁的柳树显得格外青翠、清新。 劝你再干了这一杯酒吧,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
【简介】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七言绝句。诗中前两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勾勒渭城雨后清新之景,点明送别时间、地点,烘托愁郁氛围;后两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以劝酒细节抒发送别深情,无一字言伤,却将惜别之意表达得深沉真挚。写作上,全诗情景交融,语言洗尽雕饰,以自然明朗之笔写别情。作品虽咏寻常离别,却因细腻的场景刻画与浓烈的情感传递,形成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不仅情景交融、韵味深永,还被谱曲传唱,成为千古流传的送别经典,尽显王维诗歌含蓄蕴藉又自然真切的艺术风格。
09
《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译文】
枝条最顶端的辛夷花,在山中绽放着鲜红的花萼,红白相间,十分绚丽。涧口一片寂静杳无人迹,随着时间的推移,纷纷怒放,瓣瓣飘落。
【简介】
《辛夷坞》为唐代诗人王维所作,是《辋川集》组诗之一。全诗以简洁的语言,白描手法勾勒出辛夷花在山中绽放又飘落的画面,同时融入寂静无人的涧户环境描写,营造出落寞孤寂的氛围。从内容看,由花的盛开到凋零,展现出生命的短暂与无常。写作上,借景抒情,通过辛夷花的命运,含蓄传达出诗人对时代环境的寂寞之感。此诗短小精悍,意境深远,以自然之景写内心幽情,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且富有禅意的独特风格,耐人寻味。
10
《画》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译文】
远看高山色彩明亮,走到近处却听不到流水的声音。 春天过去了花仍在争奇斗艳,人走近了鸟却没有被惊动。
【简介】
《画》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其主题围绕对画作的赞美,诗中描绘了画里的山水、花鸟等景致,看似写画中实景,实则处处暗示这是一幅画。在写作手法上,王维运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通过对比画中与现实的差异,如“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以鲜明的对照展现出画作的逼真与奇妙。从分段赏析来看,首句“远看山有色”,从视觉角度描绘远山之色,点出画中山水的形象;次句“近听水无声”,从听觉角度,以“无声”突出水在画中的静止状态;第三句“春去花还在”,借时间变化凸显画中花的永恒;尾句“人来鸟不惊”,则以人的活动衬托鸟在画里的安然。四句诗分别从不同方面,全方位展现出画的精妙。此诗最大特点是语言清新朴素,寥寥数语便将画作的神韵展现得淋漓尽致,在质朴中蕴含着无穷韵味,精准地表达出诗人对画作中美好事物的向往,同时也隐隐流露出对现实的忧伤。该诗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大众喜爱,成为历来为人传诵的经典之作。
11
《山中》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译文】
荆溪潺湲流过白石粼粼显露,天气变得寒冷红叶落落稀稀。山间小路上原本并没有下雨,是那空明翠色好像沾湿人衣。
【简介】
《山中》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描绘了秋末初冬时节的山中景色。诗中通过白石溪、稀疏的红叶和无边的浓翠,勾勒出一幅色泽斑斓、富有诗情画意的山中冬景,毫无萧瑟枯寂之感。这首诗通过对山中景色的描写,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乡之情。诗中前两句“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描绘了山中溪水和红叶的局部景色,而“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则展现了山中全貌,意境空蒙,如梦如幻。前两句“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通过描写山中溪水和红叶,展现了冬日山景的清幽与美丽。后两句“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通过“空翠”这一虚写,营造出一种空灵的意境,使读者感受到山林的湿润与清新。全诗清新明快,意境空蒙,如梦如幻。
12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
轻车简从要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居延。像飘飞的蓬草出了汉塞,像归雁飞入了胡天。 大沙漠里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正圆 。走到萧关恰逢侦察的骑兵,(言说)都护正在燕然前线。
【简介】
《使至塞上》为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记行诗,首联点明出使目的与地点,颔联以“征蓬”“归雁”自喻,暗写诗人受排挤后漂泊无依的孤寂心境。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笔锋一转,勾勒出边陲大漠壮阔雄奇的景象,“直”“圆”二字凝练精准,展现出边塞特有的苍劲与苍凉。尾联虚写萧关逢候骑的场景,以“燕然未勒”的典故含蓄表达对戍边将士的赞叹。全诗通过“出汉塞”“入胡天”的空间转换,将个人失意融入苍茫天地,在雄浑的自然景观中实现情感升华,既流露了诗人内心的孤寂悲怆,又彰显出盛唐士大夫特有的慷慨豪迈与开阔胸襟。
13
《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 译文】
巍巍的太乙山临近长安城,山连着山一直蜿蜒到海边。白云缭绕回望中合成一片,青霭迷茫进入山中都不见。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各山间山谷迥异阴晴多变。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隔水询问那樵夫可否方便。
【简介】
《终南山》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以描绘终南山为主题,展现其壮美风光。首联运用夸张手法勾勒远景,尽显终南山高耸入云、连绵不绝之态;颔联由远及近,写登山途中烟云变幻,意境朦胧;颈联从山巅视角出发,高度概括其辽阔广袤;尾联描绘深山问路场景,增添荒远幽深之感。全诗写景、写人、写物,移步换形,动静结合,有声有色。笔力雄健,气韵生动,宛如一幅精美的山水画,生动描摹出终南山千形万态,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尽显王维诗作“诗中有画”的独特魅力。
14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译文】
寒山转变得格外郁郁苍苍,秋水日日舒缓地流向远方。我柱杖伫立在茅舍的门外,迎风细听着那暮蝉的吟唱。渡头那边太阳快要落山了,村子里的炊烟一缕缕飘散。又碰到裴迪这个接舆酒醉,在恰如陶潜的我面前讴狂。
【简介】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五言律诗,为裴迪与王维同隐南山时的彼此酬赠之作。此诗描绘了清幽恬淡的山水田园风光,表达了诗人隐居的闲情逸致、超然物外的志趣,以及对友人的真挚情谊。运用动静结合、巧用典故、借景抒情、远近结合等手法。以接舆比裴迪,以陶潜自比,增添文化底蕴;该诗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佳作,风光人物交替行文,情景交融,意境深远,生动展现了诗人的隐居生活与心境,体现了王维高超的诗歌艺术水平,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15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译文】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简介】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出自《全唐诗》,也是一首山水诗。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通过对空山新雨、明月清泉、竹喧莲动等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山水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诗人高洁的情怀。
16
《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译文】
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简介】
《终南别业》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描绘了作者退隐终南山后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生动刻画了一位超然物外的隐者形象,展现了其豁达洒脱的性格。诗中,王维以自然闲静的笔调,前六句写自己独自信步漫游,行至水穷处便坐看云卷云舒,仿佛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人;结尾两句引入人的活动,增添了生活气息,使隐者形象更加亲切可感。王维通过白描与寓情于景的方式,将隐逸生活的自由与超脱表现得淋漓尽致。
17
《汉江临泛》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译文】
楚国边塞连接着三湘之水,荆门山下茫茫九派相汇合。 江水滚滚似奔流天地之外,青山延绵水雾中时时隐现。 波涛汹涌城郭仿佛飘江上,大浪翻滚远空好似在摇晃。襄阳的风光真是无限美好,愿与山翁留此地长醉不归。
【简介】
《汉江临泛》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五言律诗。此诗以淡雅的笔墨描绘了汉江壮丽之景,表达了诗人追求美好境界、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又隐约流露出对地方长官功绩的赞颂。首联写众水交流,密不间发;颔联开阔空白,疏可走马;颈联远近交织,笔墨淋漓;尾联直抒胸臆,可比作画上题字。诗人采取的几乎全是白描的写意手法,从大处着墨,于平凡中见新奇,将山川之景写得雄浑壮阔,似巨幅水墨山水,意境宏远,气魄非凡。
18
《观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译文】
劲风吹过,绷紧的弓弦发出尖锐的颤声,只见将军正在渭城郊外狩猎。 秋草枯黄鹰眼更加锐利,积雪融化,飞驰的马蹄更像风追叶飘 。转眼间,猎骑穿过了新丰市,不久之后又骑着马回到那细柳营。回首观望方才纵横驰骋之处,傍晚的云层已与大地连成一片。
【简介】
《观猎》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一位将军打猎的全过程。此诗前半部分生动展现了射猎时紧张刺激的场面,后半部则细腻刻画了傍晚收猎回营的情景,全诗通过动静结合的手法,既表现了狩猎的豪情与动感,又透露出一种悠远宁静的意境。王维运用流畅自然的语言和巧妙的用典,使得整首诗不仅在格律上严谨工整,同时在意境营造和情感表达上也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诗中未具体提及动植物、节日或特定人物,但通过对猎场风光的描写传达出豪迈爽健的风格特征。
19
《 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译文】
不知香积寺在哪座山中,走了数里,就进入了白云缭绕的山峰。古木参天却没有人行路径,深山里何处传来古寺鸣钟?流泉被耸立的危石所阻而发出幽咽的声音,夕阳的余晖洒落在苍翠的松林上,更显清冷。日暮时分,独自在空寂的潭边,安禅入定以治伏尘俗的毒龙。
【简介】
《过香积寺》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一说是王昌龄写的。旨在描绘山中古寺的幽深静寂。此诗并未直接描写寺院本身,而是通过周围景物的侧写来烘托映衬出寺庙之幽胜。诗中描述了诗人探访香积寺时所见的自然景观,如“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以独特的视角和炼字技巧展现了山林深处的宁静与神秘。最后通过对深潭已空的观察,联想到佛经中的毒龙被制服的故事,隐喻只有克服内心的邪念妄想,才能领悟禅理的高深,体验到真正的宁静。全诗构思巧妙、语言精练,不直接提及寺院却使寺院的存在感跃然纸上,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自然、含蓄且富有哲理的特点。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唐诗中表现隐逸思想及山水意境的经典之作。
20
《渭川田家》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译文】
夕阳的余晖洒向村庄,牛羊沿着深巷纷纷回归。村中老人惦念着放牧的孙儿,倚着拐杖在柴门边等候。野鸡鸣叫,麦子秀穗,蚕像睡觉了一样,桑叶也变得稀少。农夫们三三两两扛着锄头归来,在田间小道上偶然相遇,亲切絮语,乐而忘归。在这种时刻如此闲情逸致怎不叫我羡慕?我不禁怅然地吟起《式微》。
【简介】
《渭川田家》出自唐代诗人王维之手,是一首别具韵味的诗作。诗中描绘了一幅初夏傍晚时分,农村独有的宁静画卷。夕阳缓缓西下,余晖洒落在大地,牛羊悠然自得地沿着小巷归来;一位老人拄着拐杖,静静地倚靠在柴扉前,似乎在盼望着牧童的身影;田野里,麦苗正吐露着新穗,桑叶在蚕眠之后显得愈发稀疏,而田夫们扛着锄头,结束了一天的劳作,相互间亲切交谈。这一系列的画面,和谐而自然,生动展现出农村平静、闲适且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王维通过对这些景象的刻画,不仅呈现出乡村生活的悠然可爱,更在字里行间流露出自己在官场中孤苦郁闷的心境。具体来看,诗歌开篇的四句,勾勒出田家在日暮时分那种闲适悠然的景象;第五、六句,则将笔触转向农事,展现乡村生活与劳作的紧密关联;第七、八句描绘农夫们在劳作之余的闲暇时光;至于最后两句,诗人由乡村的闲逸生活触发,直接抒发内心的羡慕之情。整首诗运用白描手法,如同一幅质朴的水墨画,将渭河流域初夏乡村的黄昏景色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充满自然清新之感,诗意盎然,令人回味无穷。
【王维简 介 】
王维(693年或694年或701年 — 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原籍河东蒲州(今山西永济),后迁居京兆蓝田(今陕西蓝田),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
出身太原王氏分支河东王氏。十九岁赴京兆府应试,获第一。二十一岁进士及第。 [36] 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王维被责授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上元二年(761年)七月去世,享年六十一岁。
王维不仅参禅悟理,学庄信道,还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年间,尤长五言。其诗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其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之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存诗400余首,代表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等。
人物生平
才华早显
王维于武则天时期出生在蒲州(今山西永济)。幼年聪明过人,才华早显。
少年王维
唐玄宗开元三年(715年),王维离家赴京城,希望得到达官贵人的举荐。由于能写一手好诗,工于书画,而且还有音乐天赋,所以一至京城便立即成为京城王公贵族的宠儿。
开元五年(717年),在长安,其间有时至洛阳。有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王维高中状元,真的是靠走岐王和玉真公主后门吗?
京城求仕
开元七年(719年),在长安,七月应京兆府试。有诗《李陵咏》《西施咏》等。
开元八年(720年),在长安,常从岐王李范等游宴。春,就试礼部,落第。有诗《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等。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负责音乐、舞蹈等教习,以供朝廷祭祀宴享之用。然而供职仅数月,就因属下伶人舞黄狮子而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黄狮子舞是专供皇帝享用的,故伶人私自作舞为不敬,累及王维得罪贬官。赴济州途中作《宿郑州》等诗。
半官半隐
开元十四年(726年),离济州司仓参军任。
开元十六年(728年),隐居淇上。
开元十七年(729年),开始从大荐福寺道光禅师学顿教。冬,孟浩然还襄阳,行前有诗相赠。
开元十九年(731年)前后,王维妻子去世。之后再没有续娶。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闲居长安,秋赴洛阳,献诗张九龄求汲引,隐居于嵩山。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官拜右拾遗,离嵩山至东都任职。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冬十月,随唐玄宗回长安。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赴凉州河西节度幕,为监察御史兼节度判官。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自河西回长安,仍官监察御史。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迁殿中侍御史。冬,因公务赴南方,自长安经襄阳、郢州、夏口至岭南。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自岭南北归,曾经过瓦官寺谒璇禅师。
天宝元年(742年),在长安,转左补阙。
天宝三载(744年),开始经营蓝田辋川别业。
天宝四载(745年),迁侍御史,出使榆林、新秦二郡,曾经至南阳郡,遇神会和尚。
天宝五载(746年),转库部员外郎。
天宝七载(748年),转库部郎中。
天宝九载(750年),春,母亲去世守丧,离朝屏居辋川。
天宝十一载(752),三月初,守丧期满除服,官拜吏部郎中。当年吏部改为文部,为文部郎中。
天宝十四载(755年),由文部郎中转给事中。
战乱被俘
天宝十五载(756年),仍任给事中。六月,安禄山叛军陷潼关,随之攻入长安,玄宗仓皇逃往四川,王维被俘。被俘后,他曾吃药取痢,假称患病,以逃避麻烦。只因为他的诗名太大,安禄山派人把他迎接到洛阳,拘禁在菩提寺,强迫他任给事中的伪职。
至德二载(757年),九、十月,唐军相继收复长安、洛阳,王维与其他陷贼之官,均被收系狱中,随后押到长安。这些人按律当死,但因他被俘时曾作《凝碧池》抒发亡国之痛和思念朝廷之情,又因其弟刑部侍郎王缙平叛有功请求削籍为兄赎罪,王维才得宽宥,降为太子中允。
晚年生活
乾元元年(758年),责授太子中允,加集贤殿学士,迁太子中庶子,中书舍人。
上元元年(760年),夏,转任尚书右丞,这是他一生所任官职中最高的官阶,也是最后所任之职。
上元二年(761年),仍官尚书右丞。春,上《责躬荐弟表》,请求削去自己全部官职,放归田园,使其弟王缙得以还京师。五月,进上谢恩状。七月卒。临终时,他仍作书向亲友辞别,完成后便安然离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全国配资炒股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