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秋十月,正值丰收。阳西县塘口镇上垌村的胭脂稻翻涌着暗红色的波浪,掀起阵阵稻香;从富硒沃土中孕育的塘口毛薯,正搭乘电商快车走向全国。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迎来“三年初见成效”的关键节点,阳西这座美丽的滨海小城再次成为智慧交融、思想碰撞的热土。
10月25日至26日,2025年岭南学术论坛“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全力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均衡发展”暨第三届乡村振兴塘口会议隆重举行。来自社科理论界、科研院校、各级政府部门及基层一线的代表们齐聚一堂,共商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大计,为加速绘就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图景汇聚磅礴智力。
从理论高地到实践热土。连续三年举办的“塘口会议”已成为阳西高质量发展的智慧引擎。在产业发展上推动了从“分散布局”到“集群发展”的战略升级;在基层治理上催生了“党建网格化+数字化”的阳西实践;在环境提升上引领构建了“全域美丽”新格局。

第三届乡村振兴塘口会议开幕式。

一线把脉共商发展良策
三年来,阳江锚定“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目标任务,铆足干劲,奋力攻坚,努力走出一条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新路子。阳江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王光飞在会上介绍,近年来,阳江紧抓产业根本,打造风电全产业链和现代化海洋牧场,2024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以7.0%的增速跃升至526.2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在风貌提升上“各美其美”,用“绣花功夫”描绘出镇村的多彩颜色,推动风貌提升与农文旅融合发展;抓住改革契机,在土地整治、医共体、教共体等领域打出“组合拳”,激活发展动力。

阳江市委常委、统战部长王光飞。
作为东道主,阳西县也亮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顺利通过省第一批“三年初见成效”督查评估,获评“第一类县”;近三年全县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8%;海上风电并网装机容量跃居全国县级首位;已落户调味品产能约占全国五分之一;渔业产量、蚝产量、海水鱼苗产量均居全省县级第一;医共体改革入选全国优秀案例,城乡教共体经验入选省基层改革案例……
阳西县委副书记、县长黄家新表示,阳西正锚定打造西海岸融湾重要节点、建设“海洋强县”的战略定位,努力建设富有活力、宜居宜业宜游的滨海幸福新城,他诚挚期盼各位专家学者畅所欲言、贡献智慧,助力阳西在新阶段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阳西县委副书记、县长黄家新。
塘口镇拥有万亩天然富硒土地的硒旺水土,是阳西推进“百千万工程”实践的一个精彩缩影。
会前,与会专家学者深入塘口镇开展实地调研,切身感受了一线的发展脉动。在上垌村,调研组见证了基层党建引领下的治理效能与村容蝶变。在富硒农产品电商基地,传统农业与现代科技的“碰撞”火花令人印象深刻,基地通过直播带货累计销售额已超4000万元,生动展现了产业升级的新业态。在泰安堡红色教育基地,大家认识到其作为典型客家围屋和清代防御性建筑遗存的重要价值,更看到了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巨大潜力。

与会专家学者深入塘口镇开展实地调研。
当晚举行的塘口沙龙,将白天的调研感受转化为深度的思想交流。与会者围绕调研所见所思,结合塘口镇“一轴一带”“一主两副”的发展布局,就如何进一步激活红色资源、做强富硒产业、提升乡村风貌、深化基层治理等议题展开了坦诚而热烈的讨论。这场沙龙不仅是一次阶段成果的展示,更是一次面向未来的发展恳谈,真正达到了“展示塘口、宣传塘口、发展塘口”的目的。

塘口沙龙上参会嘉宾们畅所欲言。

校地合作共建再谱新篇
开幕式上一项备受瞩目的环节,是“华南农业大学永根科技站”“华南农业大学教学实践基地”“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华南农业大学乡村振兴实验室固定观察点”的揭牌仪式。这三个平台的正式落地,标志着校地合作进入了更深入、更务实的新阶段。

现场举行揭牌仪式。
“非常期待以本次论坛为契机,搭建起学术研究与政策实践深度融合的桥梁,为‘百千万工程’深入实施提供有力学术支撑。”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李凤亮在会上致辞。他系统介绍了华南农业大学作为农业特色“双一流”建设高校,精准服务“百千万工程”的使命担当与实践成果。

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李凤亮。
省社科联扎根阳西乡村振兴一线,自2021年牵头组建驻塘口镇帮扶工作队以来,紧扣“硒旺山水·健康塘口”定位,推动塘口成功实现了从传统“纯农业镇”向“富硒产业镇”与“阳西后花园”的华丽转型。
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李宜航介绍,省社科联今年进一步整合学界资源,组建九支跨学科、跨领域、跨层级的调研队伍,创新开展“九路大调研”,推动帮扶工作从“实践探索”向“理论升华”深化。同时,委托专家深度挖掘塘口古堡建筑群的保护研究与文旅价值,计划编撰《发现古堡》读本,为农文旅融合注入新动能。

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李宜航。

智慧赋能升级“塘口方案”
刚刚闭幕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置于突出位置,再次彰显了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定力。
立足学术前沿、紧扣时代脉搏,本次会议的举办恰逢其时。省社科联连续三年深耕“乡村振兴塘口会议”平台,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凝聚学界智慧力量,着力将阳西县塘口镇打造为欠发达地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精品样板,为同类地区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塘口方案”。此外,通过构建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对话场域,引导更多专家学者扎根乡村热土,为广东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破题开路,为丰富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注入鲜活的基层智慧。
本次会议内容充实,形式多样,除了盛大的开幕式、深入的实地调研和恳谈沙龙外,还设置了大会报告、圆桌对话、分会场论坛等环节,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城乡融合、产业振兴、数字经济、城乡治理、区域发展等关键主题展开深入研讨,形成了一系列富有见地的观点和对策建议。

圆桌对话。
会上,国务院参事、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何秀荣,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海洋强国建设实验室执行主任向晓梅,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罗明忠分别围绕城乡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助力“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作大会报告。
何秀荣指出,城乡融合的核心和难题是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他建议,要进一步打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真正建立城乡平等的国民待遇,根据人口动态调整乡村布局思路,选择“强县城-中心镇-重点村”的未来乡村布局思路,加快新业态和新技术等新动能的乡村扩散。

国务院参事、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何秀荣。
罗明忠从理论、实证与实践三个维度,深刻阐述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如何成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助力“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他指出,这不仅是土地的“布局重组”,更是对城乡关系的“撕裂重构”,其根本目标在于优化人地关系,实现从“土地管理”向“乡村治理”的模式转型。并从广东的实践中提炼出“重构空间格局、重建制度体系、重塑连片农地、重整产业集群、重生绿美环境、重组多元资源”等六大做法,以及“规划引领、制度创新、多措并举、社会参与、因地制宜”等五大经验。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罗明忠。
阳西县委副书记刘贞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本次论坛在阳西冲刺“三年初见成效”、迈向“五年显著变化”的关键节点举办,意义特殊。论坛汇聚的各方智慧,为阳西在城乡要素流动、特色产业升级等关键领域提供了富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和创新思路。他特别指出,下一步,阳西将着力推动论坛成果的实质转化,系统梳理并落实各项建议,切实把智慧结晶转化为发展实效。
采写:南方农村报记者 戴弯弯
图片:阳西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全国配资炒股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