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八路军的344旅让大将黄克诚头疼不已。毛主席听说后非常生气,直接派黄克诚去负责这件事。
1938年2月底,八路军115师344旅发生了一件让人震惊的事。
那天夜里,344旅的一位团长说要去查看地形,要带着几百名战士一起去。当时,日军正嚣张得很,大战也快来了,所以战士们都没多想,放心地跟着团长离开了营地。
没想到的是,团长所说的“考察地形”只是一个借口,实际上他打算带着大家投奔国民党!
不一会儿,344旅发生叛逃的事情就传到了旅长徐海东和政委黄克诚那里。得知手下的大将竟然叛变革命,徐海东和黄克诚又惊又怒,尤其是徐海东,气得当场吐血。
消息传来,团长叛逃,旅长震惊得吐血,这一情况很快被送到毛主席的案头。毛主席得知后,立刻生气了,他说道:“连黄克诚都管不住,那就换他来!”
毛主席提到的“他”指的是谁呢?又为什么选择让他负责344旅?
1938年2月,344旅的旅长徐海东突然咳出鲜血,倒在了指挥部里。
刚才,344旅的687团里,有几名战士慌慌张张地跑来报告,说他们的团长张绍东变了心,带着队伍和枪支投奔了国民党那边。
原来,在前一天晚上,687团的团长张绍东突然对战士们说,要外出考察战场地形,还要求大家带着武器和他一起去。
一般来说,勘察地形时,人越少越安全,这样不容易被敌人发现。可张绍东却带着几百号人,个个全副武装,这看起来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
然而,由于张绍东团长的地位,加上他在344旅中备受尊敬,所以没有人对他的真实意图产生怀疑。
张绍东直到走出营地很远,快要走到国民党势力范围时,才终于说出实情,劝说战士们一起投奔国民党蒋介石集团。
听到这话,687团的战士们个个面面相觑,尽管他们平时都很尊敬团长,但是一听说要投敌,个个都摇了摇头,纷纷表示要返回。看到大家都不服气,张绍东当即放出狠话,威胁这些战士们。
由于形势所迫,战士们只得跟随他继续前行,但即便如此,大多数战士还是找机会逃了回来,迅速向旅长徐海东和政委黄克诚汇报了这一情况。
本就身体虚弱、疾病缠身的徐海东,在得知自己最信任的部下竟然背叛投敌的消息后,又急又气,情绪激动之下,当场咳出鲜血。
不久,这个重大的消息传到了延安的党中央,毛主席听到后非常生气,马上安排朱老总去344旅召开会议,主持讨论并纠正错误的思想和行为,同时宣布了一些新的任命。
但是,没想到的是,这个举动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又引发了新的麻烦。
一位八路军团长竟然带着几百名士兵投敌,这对当时的共产党战士来说,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
朱老总亲自去344旅参加整训工作,这件事足以说明问题。
朱德作为红军的总司令和八路军的总指挥,长期与毛主席并称“朱毛”。他在党内的地位举足轻重,所以这次叛逃事件的性质非常严重,非他亲自出面整顿队伍不可。
所以,朱老总到了344旅后,没顾上休息,马上把各级干部召集起来,召开了一次大规模的整顿训练会议。
在会议上,朱老总改变了以往和蔼可亲的形象,严肃地指出了344旅军政干部的问题,特别是批评了他们在工作上的疏忽。他还特别强调,政工干部在思想教育方面存在严重不足。
朱老总除了提出批评和整顿思想工作外,还有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干部的任命。
因为687团团长张绍东的逃跑,这个团失去了军事领导。更糟糕的是,这件事让作为旅长的徐海东病情加重,无法继续工作,最终不得不辞去了344旅旅长的职务。
一个旅居然有两个军事领导职位空缺,这种情况无论在哪支军队都是很严重的。因此,作为八路军总指挥的朱老总决定马上填补这个空缺,并特意征求了344旅各位领导的意见。
因为旅长徐海东不在,政委黄克诚就代表大家提议,让687团的田守尧来担任旅长。
田守尧原先担任687团副团长,团长张绍东叛逃后,他接过了团长的职务。由于他在战斗中表现出色且为人正直,田守尧在344旅中非常受尊敬。因此,黄克诚等许多干部都支持他担任旅长。朱老总在进一步考察田守尧后,也认为这个提议不错,便将此事上报给了延安的毛主席,由毛主席做最后的决定。
通常情况下,毛主席对那些大家都认可的干部,一般是不会反对的。按照这个情况,田守尧很可能就要当上344旅的旅长了。
不过,这次毛主席没有走常规路。他不仅反对田守尧当团长,还亲自点名让杨得志担任旅长。杨得志当时是115师343旅685团的团长。
毛主席任命了344旅的干部们,大家虽然很惊讶,但还是遵守了组织纪律,接受了党组织的安排。但是,即使大家都接受了,还是有一个叫田守尧的人始终迈不过这道坎。
面对这样的决定,田守尧感到非常困惑,他不清楚毛主席和党中央为何不让他担任旅长。为此,他还特意去找了朱老总,表达了自己的不满。
看到满脸怒气的田守尧,朱老总既生气又无奈,立刻就对他进行了批评:
“谁被点到名谁就上台唱,没被点到的就不能出来,党中央的命令不能随意更改,共产党员也不能闹情绪。”
当朱老总这么说后,田守尧感到很惭愧,低下了头,心里默默接受了这个事实。虽然接受了,但他心里还是有些想法,特别是对政委黄克诚,他有自己的看法。
毛主席不让田守尧当这个旅长,是有深思熟虑的。
主要原因在于田守尧实在太年轻了。他成为旅长那年才23岁,虽然他的战功和能力都不输他人,但作为旅长来说,他还显得太年轻。他有时候过于急躁,情绪波动大,缺乏足够的历练和沉淀。这一点在他得知未能担任旅长时表现得非常明显。
接下来,最关键的一点是,由于政委黄克诚无法有效管理344旅,所以需要挑选一个能够掌控局面的旅长。
黄克诚是一位从1925年就开始投身革命的老前辈,他经历了北伐战争、红军时期、长征以及抗日战争等多个重要阶段,是一位战功赫赫、经验丰富的老战士。然而,即便如此,他却难以管住一个旅的部队。
实际上,黄克诚指挥344旅时出现了一些问题,并不能说明他能力不足,而是因为344旅的情况确实比较复杂。
国共第二次合作后,红军被国民政府改编了。原来的红军队伍改编成了三个师,分别是115师、129师和120师。而344旅就归入了115师。
115师原本是中央红军的一部分,也就是红一方面军,里面有很多干部和战士都是原中央红军的。但是,它下面的344旅不一样。
344旅是以前的红15军团改编来的,而红15军团是由鄂豫皖苏区的红25军,以及陕北红军的红26军和27军合并而成的。这说明这支部队的人员背景非常多样。
因此,黄克诚因为既不是鄂豫皖红四方面军的人,也不与陕北红军有联系,所以在管理这支部队时遇到了困难。
然而,在这种困境下,黄克诚没有抱怨,也没有放弃,而是尽力维持队伍的团结。尽管如此,还是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比如田守尧。
黄克诚曾经推荐田守尧担任旅长,这让田守尧对他有了不错的看法。然而,因为党中央和毛主席有其他安排,田守尧没能得到这个职位。于是,田守尧以为是黄克诚故意阻挠,对他的意见也就更加不满。
田守尧作为经验丰富的军事干部,在思想作风上没有问题,只是有些年轻气盛罢了。
毛主席从张绍东叛逃和黄克诚的经历中,意识到了军队团结和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性。
国共合作期间,红军改编之初,出于战略考虑,我军曾暂时接受了蒋介石政府的主张,取消了政委制度,只设立了军训处。
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各种问题也慢慢显现出来,其中最棘手、最难对付的就是部队的思想和作风问题。
由于缺乏政委和党组织的监管,军队内部的一些不良习惯和消极思想逐渐暴露出来。
比如文中说的张绍东叛变的事情,主要是因为他被军队里的一些坏分子影响了,却没有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最后没能抵挡住各种诱惑,背叛了革命,主动投靠了国民党。
虽然后来政委制度又恢复了,但那些不好的思想依然无处不在,我们需要时时刻刻保持警惕。
所以,毛主席让朱老总亲自来整顿思想工作,决定让原343旅的杨得志担任344旅的团长,这样可以防止出现小团体和不良思想,加强党的领导和部队内部的团结。
全国配资炒股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