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渡赣江?充满活力之城?体育燃爆?城市格局新变化?夏日顶流?
“爱我英雄城 齐心渡赣江!”
7月19日,
3000名“泳士”如蛟龙出海,
在赣江上演了一场跨越1600米的
“双向奔赴”。
这场升级后的横渡盛会,
不仅是南昌“两滩七湾”生态修复成果的
实景秀,
更以“赛事 集市”的
沉浸式玩法,
让赣江从地理符号
展开剩余88%蜕变为城市活力剧场
——长天广场的鸿鹄集市里,非遗手作与红色文创碰撞出新潮火花;观洲湾夜市中,瓦罐汤的鲜香混着江风,勾勒出“日享文化、夜品烟火”的独特图景。
01 水韵赣江:
从地理符号到活力磁场
赣江的蜕变,
始于一场“治水”与“造景”的双重革命。
赣抚尾闾综合整治工程拓宽了主河道,让枯水期的赣江也能保持开阔水面;水环境治理工程则让江水透明度提升至1.2米,为水上运动提供天然优质赛道。今年首次推出的“双向奔赴”横渡路线,恰似一条银链串联起红谷滩长天广场与西湖万紫滩,参赛者在劈波斩浪中,既能感受赣江的浩荡,也能将滕王阁的飞檐、朝阳大桥的霓虹尽收眼底。
这种对城市空间的创新诠释,让赣江成为“体育 文旅”的天然舞台。数据最具说服力:2025年横渡赣江活动参与人数从往年2000人增至3000人,年龄跨度覆盖16岁至65岁,更吸引了广东、福建等18个省市的泳者组队赴约。正如一名安徽选手所言:“在赣江畅游,不仅是挑战自我,更是读懂南昌的方式。”
02 赛事经济:
从流量狂欢到生态深耕
体育赛事的“溢出效应”,
正在南昌形成乘数效应。
2024年南昌国际马拉松吸引3.5万名跑者,带动消费2.67亿元;同年国际龙舟赛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直接拉动消费2.7亿元。这种“赛事搭台、经济唱戏”的模式,在2025年横渡赣江活动中愈发成熟——鸿鹄集市首日消费、周边酒店入住率、连滕王阁景区门票销量都实现了猛然增长。
南昌深谙“体育 ”的魔力,正构建全域赛事矩阵:从“1 6”马拉松体系(1场全马 6场特色半马)的“一市多马”布局,到亚洲皮划艇静水锦标赛等国际赛事的落户,形成“月月有赛事、周周有活动”的体育日历。
这种多元化布局,让体育从短期流量转化为长期消费场景——武商广场、万象城等商业综合体借力赛事推出“运动主题市集”,梅岭国家森林公园将山地自行车赛与森林徒步结合,打造“体育 自然”的深度体验。
03 城市品格:
从英雄基因到活力密码
体育赛事的魅力,
在于重塑人与城的关系。
在横渡赣江的队伍中,既有65岁的退休教师,也有16岁的高中生;既有企业高管组成的“龙舟队”,也有社区自发组织的“银发方阵”。这种全民参与的热度,折射出南昌“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理念。正如冬泳协会程辉连续三年在岸边吹响小号为选手助威时所说:“这里不仅是赛场,更是街坊邻居的大客厅。”
更深远的影响,
在于城市精神的具象化。
当17岁少年周梦成以专业选手姿态摘得竞渡组桂冠,当萍乡冬泳协会副会长张敏感叹“赣江水质堪比海边”,这些细节都在诉说着南昌的蜕变——从“襟三江而带五湖”的历史名城,到“自信、发奋、齐心”的活力之都。正如国际军事体育理事会代表在南昌考察时所言:“这里的体育赛事,让我们看到了一座城市的精气神。”
如今的南昌,
正以体育为笔,
在赣江两岸书写着“水城共生”的新篇章。
当3000名泳者的击水声与江畔夜市的喧嚣交织,当马拉松的脚步丈量着城市的发展脉络,这座英雄城早已超越赛事本身,在“体育 文旅 消费”的深度融合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出圈”密码——
那就是让每一场赛事
都成为城市的“高光时刻”,
让每一次运动
都成为市民的“生活方式”,
最终让赣江的浪花,
永远激荡着这座城市的青春与梦想。
发布于:山西省全国配资炒股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