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蜀汉景耀6年,也就是曹魏景元4年,魏国将领邓艾通过阴平小道进军,后主刘禅采纳谯周的建议,带领臣民投降,蜀汉政权结束。
曹魏和蜀汉时期,许多人指责黄皓作为宦官行为不当,大将军姜维曾计划除掉他。魏晋时代私人修史兴盛,不少学者将蜀汉灭亡归因于黄皓,如陈寿在《三国志》中提到他操纵权力,导致国家失误,而刘禅的责任较轻。文中用“素丝无常,唯所染之”比喻刘禅本有潜力,却受黄皓影响。
黄皓实际控制朝政是从蜀汉延熙9年开始,距灭亡还有17年,距刘禅继位已有23年。那么,什么因素推迟了黄皓的得势,使他在刘禅登基初期无法借势行事?
章武3年4月,刘备在永安宫去世,次月刘禅在成都即位。刘备临终前将事务托付给丞相诸葛亮和尚书令李严。《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刘备诏令刘禅对待丞相如父亲。此后,所有政事无论大小,都由诸葛亮决定,包括联合吴国对抗魏国、平定南方蛮族等重大决策。
刘禅继位时年仅17岁,政治经验有限,成为太子并设立官署的时间短暂。蜀汉刚经历夷陵战役,损失严重,处于危急时刻,需要诸葛亮这样的领导者指导。刘禅遵循父亲遗诏,按照《论语》“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的原则,国家大事交给丞相,宗庙祭祀由自己负责。这段记载见于曹魏鱼豢的《魏略》,表明蜀汉政治格局广为人知。
诸葛亮受法家影响,强调赏罚严明,以法律治理国家。他认识到东汉灭亡部分因宦官干预,如《出师表》所述亲近小人疏远贤臣。因此,他严格监督皇帝的交往,特别是黄门宦官。政务主要在丞相府处理,由诸葛亮选任官员,黄皓难以介入权力。
蜀汉多次北伐,诸葛亮驻扎汉中,但宫中皇帝亲信和留守成都官员也由他任命,这阻断了黄皓的途径。在诸葛亮在世期间,黄皓无法发挥作用。刘禅虽宠信黄皓,但受诸葛亮约束,且未真正掌管政务,无法授权黄皓。
诸葛亮选任的宫廷官员对阻止黄皓起关键作用,其中董允最为突出。《三国志·蜀书·董允传》记载,刘备立太子时,董允被选为舍人,后升洗马。刘禅继位后,董允任黄门侍郎。诸葛亮北伐时,董允升侍中,领虎贲中郎将,统领宿卫军队。诸葛亮知董允公正明辨,敢于直言,刘禅年轻,需要这样的人在旁纠正错误,引导正途。
根据北京大学祝总斌教授的《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东汉末年汉灵帝设侍中寺,黄门侍郎和侍中渐接近权力中心。蜀汉可能继承此制,董允以侍中身份伴随皇帝,参与议事谏言。董允发挥作用,评估是非,防范小问题。每当黄皓接近,刘禅便被董允严肃劝阻,避免亲近小人。私下董允斥责黄皓。在董允在世时,黄皓仅为黄门丞,地位低微,无法影响大局。
虎贲中郎将增强董允权威,掌控禁军。这显示董允获诸葛亮和刘禅认可,他是太子旧臣,为人正直。同时,这扩大董允职权,黄皓不敢对抗。当时蜀地高度评价董允,《华阳国志》将他与诸葛亮、蒋琬、费祎并列为四相四英,人望很高。刘禅即使偏向黄皓,也不敢贸然行动。
诸葛亮去世后,刘禅少了约束,但董允在一定程度上接替其位置。董允守尚书令,处理臣下文书,职权增大,黄皓更难出头。刘禅信任董允,陈寿记载陈祗接任侍中后,与黄皓诋毁董允,刘禅才生怨意,表明此前认可董允职责。
延熙9年董允去世后,情况改变,黄皓与陈祗勾结,干预政务,黄皓升中常侍,处理宫内事务,成为皇帝顾问,类似东汉末年十常侍乱政。邓艾灭蜀后,曾计划处死黄皓,黄皓通过贿赂左右逃脱。
刘禅小名阿斗,早年有格局。刘备遗诏希望他阅读诸子书、六韬、商君书等。诸葛亮亲笔抄写申子、管子、韩非子给他,两人意在让他学习治理方法,掌控大局而不亲力,委任贤才而不随意授权。
刘禅做到将政事交给诸葛亮,未出现篡逆情况。他知黄皓虽提供娱乐,但不适合处理政务,只能留在后宫陪伴,无法插手朝政。后来刘禅改变的原因,一是蜀地从刘焉刘璋父子时期,便风气奢侈,厌劳喜逸,《三国志·蜀书·董和传》有记载,刘禅受影响。二是前期有先帝遗诏、诸葛亮教导、董允劝谏,刘禅不敢过度,几度想扩后宫未成。
董允去世后,刘禅无约束,急于释放欲望,难以自控,类似于行为难以持久。保持始终如一的态度不易,刘禅未能坚持。
全国配资炒股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